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同的组织学变化,是多种类型细胞、氧化压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增加和成分的改变(延伸阅读:《Cell》报道肝纤维化新疗法 )。
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的一种非实质细胞,位于Disse 隙内,围绕在肝窦周围。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形细胞在组织炎症坏死区域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pblasts,MFB)转型的激活过程。激活的结果是导致肌成纤维细胞膨胀池产生,即由于肌成纤维细胞生成与清除速度不平衡,造成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促进肝纤维化形成。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调控肝星形细胞激活的机制仍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一种叫做MASM的化合物能够在体内外有力地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他们鉴别出RPS5是化合物MASM的直接靶点。MASM可以稳定培养肝星形细胞中以及二甲基亚硝胺(DMN)或胆总管结扎(BDL)处理后实验动物肝脏中的RPS5。
功能研究揭示RPS5可以阻止肝星形细胞激活。在肝星形细胞中RPS5过表达可引起AKT的Ser473和Thr308位点去磷酸化,随后导致GSK3β或P70S6K去磷酸化。抑制Rps5可加剧DMN和BDL诱导的肝纤维化,与之相反Rps5过表达则可缓解这一效应。RPS5与AKT磷酸化调节以及纤维化肝脏中星形细胞的数量相关。在转分化的星形细胞、实验纤维肝和人类肝硬化样本中RPS5大量减少。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分子和免疫药理、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参编专著9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3项。